“门徒们与泡泡玛特之间,最致命的差距,在于IP。”这不是一句空话,而是刻在商业模式基因里的本质区别。
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,核心是围绕其自有及独家IP展开。通过Molly、Dimoo、LABUBU等一系列IP的持续运营,构建起一个相对封闭的粉丝生态。这种模式,为其带来了相对较高的品牌溢价和用户粘性。
而它的“门徒们”,则走向了另一条路——高度依赖外部成熟IP,从“IP搬运工”,演变成了“IP整合商”。
可以理解,毕竟孵化一个成功的原创IP,需要时间、资本和营销,甚至运气,是一场豪。对于大多数门徒而言,与其将宝押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原创上,不如选择一条更现实的路径:用大量外部知名IP,快速铺设市场,换取规模和营收。
以52TOYS为例,其对授权IP的依赖程度,就是这种“能力困境”下的必然结果。招股书显示:2022-2024年,自有IP收入从1.32亿元增长至1.54亿元,复合增速约8%;授权IP收入从2.33亿元增长至4.06亿元,复合增速约32%,授权IP的增速和收入占比明显高于自有IP。
其中,仅“蜡笔小新”一个IP,就贡献了超过40%的营收。这表明,在自有IP无法成为增长引擎的现实下,52TOYS只能依靠外部力量来维持增长。